新版網站入口
南都訊 記者 王秀中 實習生 呂春榮 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長三角三個重點區域各類涉氣環境違法行為,檢查“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情況等,生態環境部將啟動打贏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強化督查。
南都記者了解到,此次強化督查將從2018年6月11日開始,持續到2019年4月28日結束,為期十個多月,將動用約1.8萬人(次)參與強化督查。
汾渭平原污染不降反升 新增為督查區域
據悉,此次強化督查的重點區域包括北京、天津、石家莊等京津冀“2+26”城市,以及汾渭平原和長三角地區。生態環境部將對“2+26”城市總體安排200個左右的督查組,汾渭平原11個城市總體安排90個左右的督查組,長三角地區以安排特別行動組為主,開展不定期督查。
南都記者注意到,與以往相比,新一輪強化督查范圍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的基礎上,新增了汾渭平原11個城市,包括山西省呂梁、晉中、臨汾、運城市,河南省洛陽、三門峽市,陜西省西安、咸陽、寶雞、銅川、渭南市以及楊凌示范區。
對此,環境部環境監察局負責人向南都記者表示,當前,重點區域空氣質量繼續改善,但個別地區污染仍然較重。京津冀地區仍然是全國環境空氣質量最差的地區,河北、山西、天津、河南、山東5省(市)優良天氣比例仍不到60%,汾渭平原更是近年來大氣污染不降反升,反彈比較厲害的區域。
他強調,此次強化督查旨在進一步改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及長三角地區等重點區域(以下簡稱“重點區域”)環境空氣質量,持續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緊緊圍繞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全面啟動重點區域強化督查工作。
此外,與以往相比,今年參與的人數更多。相比去年,原環境保護部從全國抽調5600名環境執法人員,對京津冀及周邊傳輸通道“2+26”城市開展為期一年的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今年生態環境部則將動用約1.8萬人(次)參與此次強化督查。
將檢查“散亂污”整治及清潔取暖情況
南都記者了解到,此次強化督查主要包括:“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情況,工業企業環境問題治理情況,工業爐窯整治情況,清潔取暖及燃煤替代情況,燃煤鍋爐綜合整治情況,運輸結構及方式調整情況,露天礦山綜合整治情況,揚塵綜合治理情況,秸稈禁燒管控情況,錯峰生產落實情況,重污染天氣應急措施落實情況,群眾投訴的突出環境問題辦理情況等。
為期十個月的督查將分為三個階段進行。
生態環境部環境監察局負責人向南都記者表示,在第一階段(2018年6月11日至2018年8月5日),將對 “2+26”城市“散亂污”企業整治、燃煤鍋爐淘汰、部督辦問題整改以及《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規定的其他措施落實情況開展“回頭看”。梳理熱點網格、群眾投訴舉報,重點發現新的涉氣問題。
在第二階段(2018年8月20日至2018年11月11日),將對 “2+26”城市、汾渭平原11城市開展全面督查,排查工業爐窯、礦山治理、小火電淘汰、“公轉鐵”落實、揚塵治理及秸桿焚燒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督促各項任務及措施落實到位。
此外,在第三階段(2018年11月12日至2019年4月28日),將重點督促“2+26”城市、汾渭平原11城市、長三角地區落實秋冬季減排措施,排查錯峰生產及重污染天氣各項應對措施落實情況。
不是“運動式”“一陣風”,而是新的長效機制
在昨日召開的2018—2019年打贏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強化督查啟動視頻會上,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部長李干杰表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重中之重是打贏藍天保衛戰。
談及如何打贏藍天保衛戰,李干杰指出,要抓緊出臺實施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作戰計劃,緊緊扭住“四個重點”,即重點防控污染因子是PM2.5,重點區域是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和汾渭平原,重點時段是秋冬季和初春,重點行業和領域是鋼鐵、火電、建材等行業以及“散亂污”企業、散煤、柴油貨車、揚塵治理等領域。優化“四大結構”,就是要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強化“四項支撐”,就是要強化環保執法督察、區域聯防聯控、科技創新和宣傳引導。實現“四個明顯”,就是要進一步明顯降低PM2.5濃度,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明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
李干杰強調,針對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問題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強化督查,不是“運動式”“一陣風”,而是新的長效機制,不是要求“一刀切”,而是要精準治污,根本目的是要幫助地方黨委、政府發現環境問題,進而解決環境問題,改善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