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網站入口
北極星節能環保網訊: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石元春今日表示,推動生物質產業“走出去”,可以帶動農業的戰略新興產業,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錦上添綠”。
在今日舉行的中國工程院科技論壇上,身兼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的石元春詳細介紹了生物質產業“走出去”的可行性。相較于基礎設施建設、裝備制造業、高鐵等熱門領域“走出去”,這一農業領域新技術引發眾人興趣。
生物質能源是清潔、可再生和低碳能源。農業中將占生物量60%的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作為“農業廢棄物”,而現代生物質轉化技術可以將這些廢棄物轉化為種類繁多的生物質能源和產品。固態類生物質可用于發電、供熱,氣態類可生產天然氣、沼氣,液態類可制作乙醇、生物柴油等。
據了解,傳統地球生物圈每年可新產生生物質2000億噸,其能量相當于全球人類全年能源消費總量的10倍,可惜人類利用的還不到7%。
石元春表示,在已搜集到資料的國家中,14個“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化石能源“生產—消費”累計凈負值993百萬噸標準煤,15個“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化石能源“生產—消費”累計凈負值1015百萬噸標準煤。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生物質能源發展空間巨大。
石元春說,目前,中國的生物質能源產業技術成熟、世界先進,技術、裝備、運行組裝配套均實現了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2014年末,中國生物質發電并網容量達1000萬千瓦,發電量500億千瓦時以上,超過三峽電站發電量的一半。生物燃料產能超過1000萬噸。10多個生物天然氣項目陸續投產。一些企業具備了“走出去”的條件,并已在國外建成若干項目。
石元春建議,借助“一帶一路”戰略機遇,做大做強生物質產業,樹立“無污染綠色環保中國制造”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