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網站入口
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能源與資源戰略研究中心推出的 《中國家庭能源消費研究報告(2015)》(簡稱《報告》)在京發布。《報告》以中國人民大學在2014~2015年間開展的農村居民家庭能源調查的問卷數據為基礎,對2013年我國農村家庭能源消費的基本情況進行了匯總分析,描繪出了我國農村家庭能源消費的基本模式與特征,并提供一些基礎性參數估計和政策建議。調查顯示,目前生物質能仍為我國農村家庭能源的“主心骨”。
農村沼氣、畜禽糞便、柴薪、秸稈等占比達61%
記者梳理《報告》時發現,此次《報告》的研究重點放在了農村家庭的能源消費方面。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魏楚向記者表示:“因為農村家庭的能源消費對政策制定、科學研究和投資決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相較而言,相關的基礎性研究較為缺乏,主要的障礙則是微觀數據的匱乏。為了進一步深刻了解農村家庭能源消費的特征和內在規律,辨識農村家庭能源消費存在的問題與政策空白,所以將此次的研究重點放在了農村家庭的能源消費領域。”在農村家庭能源消費方面,《報告》指出,在采集的樣本中,2013年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的能源消費量為1117.2千克標準煤,人均能源消費量為384千克標準煤。其中主要的能源來源是生物質能,包括沼氣、畜禽糞便、柴薪、秸稈等等,其占比達到61%,提供了一半以上的能源供給。而分列二三位的能源來源為煤炭和電力,占比分別為15%和11%,和生物質能占比的差距較大。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能源來源,如液化石油、熱力、太陽能、管道氣等等,但占比都相對較小。
能源來源方面是生物質能扛起了供給的大旗,而消費端則是炊事和室內取暖占據著主導地位。《報告》顯示,在農村家庭中的能源 消費占比中,炊事和室內取暖占比均為44%,兩者相加已占到能源消費的八成以上,而家電、熱水以及制冷等其他方面能源消費比例都相對較小。
在能源消費總支出方面,2013年我國農村家庭能源消費總支出的均值為1324元。具體到能源種類,電力方面的支出最高,為542.87元,而生物質能在支出方面又有著較小的比例。
對于生物質能目前的情況,魏楚分析,在農村家庭中,柴薪、秸稈等生物質能的原料來源相對廣泛,而且農村家庭的能源消費主要是炊事和室內取暖兩方面,加之生物質能的成本較低,使得生物質能在農村家庭的能源供給中占據了較大的份額。
另外,魏楚強調,由于生物質能相較于商業能源而言能源效率較低,空氣污染較重,未來推動農村能源消費升級的一個重要舉措應是推動傳統生物質能高效清潔利用,以及向現代商業能源轉型。例如可以推動和擴展人口密集區的局部集中供暖模式,改善天然氣和液化氣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炊事燃料結構,還可以改進現有的能源平衡表核算方式,將非商品化能源納入其中,以全面反映我國能源消費狀況等等。
東部地區電力、液化石油氣及煤的消費相對較高
我國疆土幅員遼闊,不同地域的農村家庭在能源消費方面存在差異也是在所難免。
據《報告》發布數據顯示,平均而言,2013年北方地區農村家庭能源總消費量為1311.8千克標準煤,人均能源消費量為442千克標準煤;南方地區總消費量為958.3千克標準煤,人均消費量則為334.7千克標準煤。相比之下,北方地區農村家庭能源消費量達南方地區的1.37倍,人均能源消費量為1.32倍。
對此,魏楚表示,從能源種類來看,兩個地區的農村家庭還是均以生物質能作為其最重要的能源消費品種,而差異則體現在液化石油氣和煤炭的消費上。
據《報告》數據顯示,南方地區液化石油氣的消費占總能源消費量的11.3%,高于北方地區的3.3%;而北方地區煤炭的消費比重則高達24.7%,南方地區僅為4.3%。
另外從能源用途來看,南北方地區用于烹飪和取暖的用能比重差異也十分明顯。《報告》指出,南方地區用于烹飪的能源比重接近60%,北方地區僅為30%;北方地區以取暖為用途的能源比重高達63.1%,而南方地區僅為22.6%。此外,南方地區家用電器與熱水用能比重均高于北方。
另外,東部和西部地區在能源消費種類方面,也出現了相對明顯的分化。根據《報告》數據,西部農村在薪柴和秸稈方面的消費量達到每年1095.98千克標準煤,占家庭總能源消費量的74.69%,東部地區這部分的能源消費量則為每年306.05千克標準煤,僅占總量的36.29%,除了生物質能外,東部地區的電力、液化石油氣以及煤的消費均相對較高。
城鎮化將帶來生物質能消費的萎縮
應該看到的是,我國農村地區的能源消費除了在南北方地區存在差異外,同部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國家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報告》顯示,美國農村家庭2009年的能源消費總量為3378千克標準煤,而我國2013年農村家庭能源消費量僅為1117千克標準煤。另外,大部分OECD國家是以電力和天然氣作為主要的能源消費品種,而我國則是以生物質能為主。
“農村能源消費與居民生活水平及收入水平息息相關。經濟收入水平高低決定了能源消費的數量、結構及支出,能源消費數量、結構也影響著農村居民的生活標準和福利水平。”魏楚認為,一方面我國農村居民能源消費水平已經有了持續增長,數量短缺的矛盾基本消除,但仍然面臨著可獲取能源品種較少、清潔高效能源品種不足、能源消費支出較高,以及部分偏遠山區存在的能源貧困問題。
“換而言之,供需的矛盾基本解決,但結構的優化、供給價格的穩定、清潔能源的應用普及,以及能源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仍存在短板。未來需要建立完善貧困監測體系,從可獲得性、多樣性、低成本性等維度降低能源貧困,促進農村能源貧困家庭生活標準的提升。”魏楚表示。 同時,對于將來農村地區城鎮化的問題,魏楚分析,綜合2012年、2013年兩年數據來看,城鎮化將持續帶來商業能源需求的擴張及生物質能消費的萎縮,而且居民收入、家庭受教育程度、用能意識等方面的轉變都將影響居民的用能模式。然而,現有的電力信息反饋機制尚不完善,無法為農村居民提供充足的消費信息反饋,也無法促成用戶節能行為。在城鎮化進程中要對居民新增的電力需求引起關注,可以通過節能電器補貼等方式激勵居民實現低效電器的替換,從而降低用電設施鎖定效應,在改善居民生活標準的同時節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