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網站入口
2021年7月9日,國務院國資委印發了國有重點企業創建200家標桿企業、100個標桿項目和10個標桿模式“三個標桿”名單,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成為標桿企業之一。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施以來,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國資委和中國能建決策部署,通盤考慮、上下聯動,以刮骨療傷的勇氣,推動企業改革走深走實,不僅促進了體制變革和機制創新,同時也解決了一大批痛點難點和歷史遺留問題。
如今,葛洲壩集團肌體強健,企業和員工發展充滿生機和活力,正以飽滿的姿態迎接新的征程。
強化“瘦身健體”,加速提質增效
葛洲壩集團自1970年成立以來,歷經多輪經濟體制改革,為適應市場環境變化和企業發展需要,各種法人及分支機構“瘋狂生長”,但機構注冊后責任主體往往長期無人問津,這種“只設不管”的做法,導致企業法人及分支機構眾多,管理層級超長。為解決超長管理層級問題,葛洲壩集團拿出真勇氣,制定三年專項行動,做到“年初對賬、季度查賬、年底交賬”,并將“瘦身健體”與企業戰略發展相結合,與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相掛鉤,堅決清理“八類”企業,促進企業聚焦主業發展。自2016年5月,持續開展機構“壓減”工作,超額完成國資委、中國能建法人“壓減”任務目標,“壓減”法人企業達117戶之多,同時自我加壓,主動“壓減”分支機構391戶,“壓減”占比達到80.5%。“壓減”后,企業管理層級從原來最高9級縮減至5級以內,為企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清退“兩非”“兩資”,提升價值創造
非主業、非優勢業務和低效、無效資產,不僅無法創造有效的價值,還擠占了公司有限的資源,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健康發展。認清這一點,葛洲壩集團緊扣國資委“兩非”“兩資”清退參考標準,用足、用活、用好清退政策,積極開展清退工作,全面完成“兩非”“兩資”清退考核目標任務,促進資源從非主業向主業集中,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清退專項行動中,共清退9家非主業企業、28家非優勢主業企業,同時加大“兩非”企業債權清收力度,累計實現清收12.3億元,積極推進存量資產處置,盤活產業園等存量資產8100萬元,減少租賃等費用實現增利3805萬元,有效推動了資金、技術、人才等各類資源要素向主業和優勢產業集中。
剝離社會職能,實現歷史突破
9.6平方公里的宜昌基地,是葛洲壩集團的核心基地,居住著近20萬職工群眾。以前在這里,擁有自己的公檢法、三甲醫院、子弟學校,以及供水、供電、供氣和物業管理,儼然一個獨立的小城市,企業每年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為積極響應國家有關政策,促進企業輕裝上陣,葛洲壩集團按照“交得起、接得住、管得好”的原則,圓滿完成了“三供一業”分離移交、15大類50項企業辦社會職能剝離移交等工作目標,實現管理成本下降、企業輕裝上陣。結束了宜昌基地50余年政企不分的狀況,葛洲壩區域真正融入宜昌主城區協調發展,20萬居民與地方真正實現了“同住一座城、同飲一江水、同是一家人”的夙愿。
推進整合重組,打造發展平臺
優存量的同時也要擴增量。按照這個思路,葛洲壩集團梳理自身產業結構、資源布局和優勢劣勢,遵循補短板、鍛長板,優化產業鏈和供應鏈等原則,大力推動內部資源重組整合。組建了軌道交通公司,打造專業化、旗艦型軌道交通工程公司。重組整合公路運營公司、投資公司,打造交通基礎設施投建營一體化公司。重組整合水務運營公司、生態環境公司,組建了生態環保公司,打造專業化、旗艦型生態環保投建營一體化公司。整合內部貿易、物流資源,組建了貿易公司,打造行業一流的工程建設物資裝備綜合服務商和工程供應鏈管理服務共享平臺。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如今新一輪國企改革的政策紅利期已經到來,窗口期轉瞬即逝。葛洲壩集團將以更加有力的舉措和更加堅定的信心深化改革,加快體制機制變革,增強高質量發展動能,為實現中國能建“1466”戰略目標貢獻更大的力量,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